當前位置: 首頁 品種 臭牡丹功效與作用

臭牡丹功效與作用

《中華本草》

【名稱】臭牡丹

【出處】出自《本草綱目拾遺》

【拼音名】Chòu Mǔ Dān

【英文名】Stem and leaf of Rose Glorybower

【別名】大紅袍、臭八寶、矮童子、大紅花、野朱桐、臭楓草、臭珠桐、矮桐、逢仙草、臭燈桐、臭樹、臭草、臭黃根、臭茉莉、臭芙蓉、臭梧桐

【來源】藥材基源:為雙子葉植物藥馬鞭草科植物臭牡丹的莖、葉。[br]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Clerodendron bungei Steud.[C.foetidum Bunge;C. fragrans (Vent.) Willd. Var.foetida (Bunge) Bakh.][br]采收和儲藏:夏季采集莖葉,鮮用或切段曬干。

【原形態(tài)】灌木,高1-2m。植株有臭味。葉柄、花序軸密被黃褐色或紫色脫落性的柔毛。小枝近圓形,皮孔顯著單葉對生;葉柄長4-17cm;葉片紙質(zhì),寬卵形或狼形,長8-20cm ,寬5-15cm,先端尖或漸尖,基部心形或?qū)捫ㄐ?,邊緣有粗或細鋸齒,背面疏生短柔毛和腺點或無毛,基部脈腋有數(shù)個盤狀腺體。傘房狀聚傘花序頂生,密集,有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對性形的葉狀苞片,長約3mm,早落或花時不落;小苞片披針形,長約1.8cm;花萼鐘狀,宿存,長2-6mm,有短柔毛及少數(shù)肋狀腺體,萼齒5深裂,三角形或狹三角形形,長1-3mm;花冠淡紅色、紅色或紫紅色,花冠管長2-3cm,先端5深裂,裂片倒卵形,長5-8mm;雄蕊4,與花柱均伸于花冠管外;子房4室。核果近球形,徑0.6-1.2cm,成熟時藍紫色?;ü?-11月。

【生境分布】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2500m以下的山坡、林緣、溝谷、路旁及灌叢中。[br]資源分布:分布華北、西北、西南及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廣西等地。

【栽培】生物學特性 喜溫和濕潤環(huán)境,對土壤要求不嚴,生長于林邊、山溝等地。[br]栽培技術 采用根繁殖。于早春未蒴芽前,挖起老株,剪取種根,截成15cm左右的短節(jié),按穴距30cm栽入土中,覆土踩緊。出苗后適當澆水,施肥。[br]病蟲害防治 有蚜蟲為害。

【性狀】性狀鑒別 小枝呈長圓柱形,長1-1.5m,直徑3-12mm,表面灰棕色至灰褐色,皮孔點狀或稍呈縱向延長,節(jié)處葉痕呈凹點狀;質(zhì)硬,不易折斷,切斷面皮部棕色,菲薄,木部灰黃色,髓部白色。氣微,味淡。葉多皺縮破碎,完整者展平后呈寬卵形,長7-20cm,寬6-15cm,先端漸尖,基部截形或心形,邊緣有細鋸齒,上面棕褐色至棕黑色,疏被短柔毛,下面色稍淡,無毛或僅脈上有毛,基部脈腋處可見黑色疤痕狀的腺體;葉柄黑褐色,長3-6cm。氣臭,味微苦、辛。[br]以枝嫩、葉多者為佳。[br]顯微鑒別 葉粉末特征:綠色。①腺毛較多,腺頭2-8細胞,直徑22-35μm;腺柄單細胞。②非腺毛2-8細胞,錐形,常彎曲,長40-150μm,基部直徑約28μm。③氣孔不定式,副衛(wèi)細胞3-4個。

【化學成分】臭牡丹葉和莖含有琥珀酸(succinic acid),茴香酸(anisic acid)香草鞋酸(vanillic acid),乳酸鎂(magnesium lac-tate),硝酸鉀(potassium nitrate)和麥芽醇(maltol)。

【作用】1.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臭牡丹注射液尾靜脈注射0.1ml(含黃酮4.6mg),能顯著提高小鼠中性白細胞吞噬指數(shù)及吞噬百分率,提示本品能增強血清中調(diào)理素的活力。臭牡丹對大鼠免疫功能也有不同程度的促進作用,尤其在促進巨噬細胞吞噬功能方面作用更加顯著2.對子宮圓韌帶肌電的影響 分別以臭牡丹水煎醇提取物15g/kg、總生物堿45g/kg,及乳酸鎂27mg/kg靜脈注射,可引起家免子宮圓韌帶肌電發(fā)放,呈囝發(fā)性增強。給藥后10-15min開始出現(xiàn),持續(xù)30min。此作用可被預先靜脈注射酚妥拉明所陰斷,普萘洛爾則無影響,表明臭牡丹增強子宮圓韌帶肌電的發(fā)放假與興奮子宮α腎上腺素受體有關。臭牡丹治療子宮脫垂可能是由于產(chǎn)強子宮圓韌帶張力所致。3.其他作用 臭牡丹注射液體外試驗表明,對金黃色葡萄球菌、酵母菌、副傷寒甲型杜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,對傷寒、副傷寒乙型杜菌、大腸杜菌也有一寂靜的抑制作用。

【性味】辛苦;平

【歸經(jīng)】心;肝;脾經(jīng)

【功效】解毒消腫;祛風濕;降血壓。主癰疽;疔瘡;發(fā)背;乳癰;痔瘡;濕疹;丹毒;風濕痹痛;高血壓病
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10-15g,鮮品30-60g;或搗汁;或入丸劑。外用:適量,煎水熏洗;或搗敷;或研末調(diào)敷。

【附方】①治疔瘡:蒼耳、臭牡丹各一大握。搗爛,新汲水調(diào)服。瀉下黑水愈。(《赤水玄珠》)②治一切癰疽:臭牡丹枝葉搗爛罨之。(《綱目拾遺》)③治癰腫發(fā)背:臭牡丹葉曬干,研極細末,蜂蜜調(diào)敷。未成膿者能內(nèi)消,若潰后局部紅熱不退,瘡口作痛者,用蜂蜜或麻油調(diào)敷,至紅退痛止為度(陰疽忌用)。(《江西民間草藥》)④治乳腺炎:鮮臭牡丹葉半斤,蒲公英三錢,麥冬全草四兩。水煎沖黃酒、紅糖服。⑤治肺膿瘍,多發(fā)性癤腫:臭牡丹全草三兩,魚腥草一兩。水煎服。⑥治關節(jié)炎:臭牡丹鮮葉。絞汁,沖黃酒服,每天兩次,每次一杯,連服二十天。如有好轉(zhuǎn),再續(xù)服至痊愈。⑦治頭痛:臭牡丹葉三錢,芎藭二錢,頭花千金藤根一錢。水煎服。(④-⑦方均出《浙江民間常用草藥》)⑧治瘧疾:臭牡丹枝頭嫩葉(曬干,研末)一兩,生甘草末一錢。二味混合,飯和為丸如黃豆大。每服七丸,早晨用生姜湯送下。(《江西民間草藥》)⑨治火牙痛:鮮臭牡丹葉一至二兩。煮豆腐服。(江西《草藥手冊》)⑩治內(nèi)外痔:臭牡丹葉四兩。煎水,加食鹽少許,放桶內(nèi),乘熱熏患處,至水涼為度,渣再煎再熏,一日二次。(《江西民間草藥》)11.治脫肛:臭牡丹葉適量。煎湯熏洗。(《陜西中草藥》)

【各家論述】1.《綱目拾遺》:洗痔瘡,治疔,一切癰疽,脫肛。[br]2.《福建民間草藥》:活血散瘀,拔毒消癰。[br]3.《民間常用草藥匯編》:健脾,養(yǎng)血,平肝。治崩帶及 小兒疳氣。[br]4. 江西《草藥手冊》:葉:有降壓作用。[br]5.《浙江民間常用草藥》:清熱利濕,消腫解毒,止痛。

【臨床應用】治療濕疹及定位性藥疹。取臭牡丹根莖葉曬干研粉,用時將藥粉夾于單層紗布內(nèi),以溫開水浸濕,敷于患處(并經(jīng)常用溫開水濕透紗布以保持濕潤),每日濕敷1次。治療濕疹25例,13例治愈(皮膚完全恢復正常),4例近愈(皮膚接近正常,僅有少量脫屑及癢感),7例好轉(zhuǎn)(病變明顯消退,癢感減輕), l例無效。定位性藥疹10例,6例治愈,4例好轉(zhuǎn)。

【摘錄出處】《中華本草》

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

【名稱】臭牡丹

【拼音名】Chòu Mǔ Dān

【別名】矮桐子、大紅花、臭楓根、臭八寶、臭芙蓉、矮腳桐

【來源】馬鞭草科赪桐屬植物[b]臭牡丹[/b]Clerodendrom bungei Steud.,以[b]根[/b]及[b]葉[/b]入藥。夏季采葉、秋季采根,鮮用或曬干備用。

【性味】苦、辛,平。

【功效】祛風除濕,解毒散瘀。根:風濕關節(jié)痛,跌打損傷,高血壓病,頭暈頭痛,肺膿瘍。葉:外用治癰癤瘡瘍,痔瘡發(fā)炎,濕疹,還可作滅蛆用。

【用法用量】根0.5~1兩;鮮葉外用適量,搗爛敷患處。

【摘錄出處】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

《*辭典》

【名稱】臭牡丹

【出處】《綱目拾遺》

【拼音名】Chòu Mǔ Dān

【別名】大紅袍、臭八寶(《植物名實圖考》),矮童子(《分類草藥性》),大紅花(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),野朱桐、臭楓草、臭珠桐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,矮桐(《江西民間草藥》),逢仙草(《湖南藥物志》),臭燈桐、假真珠梧桐(《閩東本草》),臭樹、臭草、雞虱草(《浙江民間常用草藥》)。

【來源】為馬鞭草科植物[b]臭牡丹[/b]的[b]莖[/b]、[b]葉[/b]。夏季采收,曬干。

【原形態(tài)】落葉灌木,高1~2米。葉對生,廣卵形,長10~20厘米,寬8~18厘米,先端尖,基部心形,或近于截形,邊緣有鋸齒而稍帶波狀,上面深綠色而粗糙,具密集短毛,下面淡綠色而近于光滑,惟脈上有短柔毛,觸之有臭氣;葉柄長約8厘米?;ㄋN薇紅色,有芳香,為頂生密集的頭狀聚傘花序,徑約10厘米;花萼細小,漏斗形,先端5裂,裂片三角狀卵形,先端尖,外面密布短毛及腺點;花冠徑約1.5厘米,下部合生成細管狀,先端5裂,裂片線形以至長圓形;雄蕊4,花絲與花柱均伸出,花絲通常較花柱為短;子房上位,卵圓形。核果,外圍有宿存的花萼?;ㄆ?~8月。果期9~10月。生長于濕潤的林邊、山溝及屋旁;亦有栽培。

【生境分布】分布河北、河南、陜西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云南、貴州、廣東等地。

【化學成分】葉含生物堿。

【性味】①《福建民間草藥》:"辛,溫,有小毒。" ②《浙江民間常用草藥》:"辛。平。"

【功效】活血散瘀,消腫解毒。治癰疽,疔瘡,乳腺炎,關節(jié)炎,濕疹,牙痛,痔瘡,脫肛。 ①《綱目拾遺》:"洗痔瘡,治疔,一切癰疽,脫肛。" ②《福建民間草藥》:"活血散瘀,拔毒消癰。" ③《民間常用草藥匯編》:"健脾,養(yǎng)血,平肝。治崩帶及小兒疳氣。" ④江西《草藥手冊》:"葉:有降壓作用。" ⑤《浙江民間常用草藥》:"清熱利濕,消腫解毒,止痛。"
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3~5錢(鮮者1~2兩);搗汁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搗敷、研末調(diào)敷或煎水熏洗。

【附方】①治疔瘡:蒼耳、臭牡丹各一大握。搗爛,新汲水調(diào)服。瀉下黑水愈。(《赤水玄珠》) ②治一切癰疽:臭牡丹枝葉搗爛罨之。(《綱目拾遺》) ③治癰腫發(fā)背:臭牡丹葉曬干。研極細末,蜂蜜調(diào)敷。未成膿者能內(nèi)消,若潰后局部紅熱不退,瘡口作痛者,用蜂蜜或麻油調(diào)敷,至紅退痛止為度(陰疽忌用)。(《江西民間草藥》) ④治乳腺炎:鮮臭牡丹葉半斤,蒲公英三錢,麥冬全草四兩。水煎沖黃酒、紅糖服。 ⑤治肺膿瘍,多發(fā)性癤腫:臭牡丹全草三兩,魚腥草一兩。水煎服。 ⑥治關節(jié)炎:臭牡丹鮮葉。絞汁,沖黃酒服,每天兩次,每次一杯,連服二十天,如有好轉(zhuǎn),再續(xù)服至痊愈。 ⑦治頭痛:臭牡丹葉三錢,芎藭二錢,頭花千金藤根一錢。水煎服。(④方以下出《浙江民間常用草藥》) ⑧治瘧疾:臭牡丹枝頭嫩葉(曬干,研末)一兩,生甘草末一錢。二味混合,飯和為丸如黃豆大。每服七丸,早晨用生姜湯送下。(《江西民間草藥》) ⑨治火牙痛:鮮臭牡丹葉一至二兩。煮豆腐服。(江西《草藥手冊》) ⑩治內(nèi)外痔:臭牡丹葉四兩。煎水,加食鹽少許,放桶內(nèi),乘熱熏患處,至水涼為度,渣再煎再熏,一日二次。(《江西民間草藥》) ⑾治脫肛:臭牡丹葉適量。煎湯熏洗。(《陜西中草藥》)

【臨床應用】[b]治療濕疹及定位性藥疹:[/b]取臭牡丹根莖葉曬干研粉,用時將藥粉夾于單層紗布內(nèi),以溫開水浸濕,敷于患處(并經(jīng)常用溫開水濕透紗布以保持濕潤),每日濕敷1次。治療濕疹25例,19例治愈(皮膚完全恢復正常),4例近愈(皮膚接近正常,僅有少量脫屑及癢感),7例好轉(zhuǎn)(病變明顯消退,癢感減輕),1例無效。定位性藥疹10例,6例治愈,4例好轉(zhuǎn)。

【摘錄出處】《*辭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