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 首頁 品種 豬蹄功效與作用

豬蹄功效與作用

《中華本草》

【名稱】豬蹄

【出處】出自《千金.食治》

【拼音名】Zhū Tí

【英文名】Pig's trotters

【別名】豬四足

【來源】藥材基源:為豬科動物豬的蹄。[br]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Sus scrofa domestica Brisson[br]采收和儲藏:宰殺后,刮去豬毛,剁下腳爪,洗凈,鮮用。

【原形態(tài)】豬的品種繁多,達150多種,形態(tài)也有差異基本特微是:軀體肥胖,頭大。鼻與口吻皆長略向上屈。眼小。耳殼有的大而下垂,有的較小而前挺。四肢短小,4趾,前2趾有蹄,后2趾有懸蹄。頸粗,項背疏生鬃毛。尾短小,末端有毛叢。毛色有純黑、純白或黑白混雜等。

【生境分布】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雜食性家養(yǎng)物畜,繁殖力強,孕期約4個月。[br]資源分布:全國各地均有飼養(yǎng)。

【性味】味甘咸;性平

【歸經(jīng)】胃經(jīng)

【功效】補氣血;潤肌膚;通乳汁;托瘡毒。主虛傷贏瘦;產(chǎn)后乳少;面皺少華;癰疽瘡毒
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或煮食,適量。外用:適量,煎湯洗。

【附方】治乳無汁:母豬蹄一具,粗切,以水二斗煮熟,得五、六升汁飲之,不出更作。(《千金方》)②治癰疽發(fā)背或發(fā)乳房初起微赤:母豬蹄二只,通草六分。以綿裹,和煮作羹食之。(《梅師集驗方》)③洽毒攻手足腫,疼痛欲斷:豬蹄一具,合蔥煮,去滓,納少鹽以漬之。(《肘后方》)④治癰疽等毒潰爛:豬蹄一具(治如食法),薔薇根一斤,甘草五兩(炙),芍藥五兩,白芷五兩。上五味切,以水二斗。煮豬蹄取八升,去滓,下諸藥,煮取四升,稍以洗瘡。(《刪繁方》)

【摘錄出處】《中華本草》

《*辭典》

【名稱】豬蹄

【出處】《千金·食治》

【拼音名】Zhū Tí

【別名】豬四足(《本草經(jīng)集莊》)。

【來源】為豬科動物[b]豬[/b]的[b]蹄[/b]。

【原形態(tài)】動物形態(tài)詳"豬肉"條。

【性味】甘咸,平。 ①《日用本草》:"味甘,微涼。" ②《綱目》:"甘咸,小寒,無毒。"

【歸經(jīng)】《本草便讀》:"入胃經(jīng)。"

【功效】補血,通乳,托瘡。治婦人乳少,癰疽,瘡毒。 ①《別錄》:"主傷撻諸敗瘡,下乳汁。" ②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"行婦人乳脈,滑肌膚,去寒熱。" ③《綱目》:"煮清汁,洗癰疽,漬熱毒,消毒氣,去惡肉。" ④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"填腎精而健腰腳,滋胃液以滑皮膚,長肌肉可愈漏瘍,助血脈能充乳汁,較肉尤補。"
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煮食。外用:煎湯洗。

【附方】①治乳無汁:母豬蹄一具,粗切,以水二斗煮熟,得五、六升汁飲之,不出更作。(《千金方》) ②治癰疽發(fā)背或發(fā)乳房初起微赤:母豬蹄二只,通草六分。以綿裹,和煮作羹食之。(《梅師集驗方》) ③治毒攻手足腫,疼痛欲斷:豬蹄一具,合蔥煮,去滓,納少鹽以漬之。(《肘后方》) ④治癰疽等毒潰爛:豬蹄一具(治如食法),薔薇根一斤,甘草五兩(炙),芍藥五兩,白芷五兩。上五味切,以水二斗,煮豬蹄取八升,去滓,下諸藥,煮取四升,稍以洗瘡。(《刪繁方》)

【摘錄出處】《*辭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