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名稱】番瀉葉
【出處】《飲片新參》
【拼音名】Fān Xiè Yè
【別名】旃那葉、瀉葉(《藥物學(xué)大成》),泡竹葉(《上海市中藥飲片炮制規(guī)范》)。
【來源】為豆科植物[b]狹葉番瀉[/b]或[b]尖葉番瀉[/b]的[b]小葉[/b]。 ①狹葉番瀉:在開花前摘取葉,陰干,按葉片大小和品質(zhì)優(yōu)劣分級,用水壓機(jī)打包。 ②尖葉番瀉:在果實(shí)成熟時,剪下枝條,摘取葉片,曬干,按完整葉與破碎葉分別包裝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①狹葉番瀉 草本狀小灌木,高達(dá)1米。雙數(shù)羽狀復(fù)葉,小葉5~8對,具短柄;托葉卵狀披針形,長2~4毫米;小葉片卵狀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,先端急尖,基部稍不對稱,無毛或幾無毛??偁罨ㄐ蛞干谢?~14朵;花梗基部有一卵形苞片,易落;萼片5,長卵形;花瓣5,倒卵形,黃色;雄蕊10,上部3枚小形,不育,中央4枚等長,最下面3枚向下彎曲,花藥稍呈四方形,基部箭形,4室;雌蕊彎曲如鐮,子房具柄,被疏毛。莢果扁平長方形,長4~6厘米,寬1~1.7厘米,背縫頂端有明顯尖突,果皮栗棕色,邊緣帶綠色,幼時有白毛。種子4~7枚,略呈長方形而扁,頂端平截而微凹,有龐點(diǎn)狀皺紋,棕綠色,有線狀種柄。花期9~12月。果期翌年3月。 產(chǎn)于熱帶,東非洲的近海及島嶼上,阿拉伯南部及印度西北部、南部均有。 ②尖葉番瀉 形態(tài)與前種大致相似,所不同者,本種葉多為長卵形,先端急尖或有棘尖,基部不對稱,葉背灰綠色;花較??;莢果較寬,寬2~2.5厘米,先端尖突微小、不顯。 產(chǎn)于熱帶非洲尼羅河流域?,F(xiàn)海南、云南已從國外引種栽培。
【性狀】①印度番瀉葉 又名:丁內(nèi)未利番瀉葉。為植物狹葉番瀉的干燥小葉。小葉片多完整,偶有小枝混入。葉柄長約2毫米.葉片卵狀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,長2~4.5厘米,寬4~15毫米,全緣,先端尖而有銳刺,基部略不對稱;葉面黃綠色,葉背淺黃綠色,稍有毛茸,葉背葉脈凸出。革質(zhì),略具韌性,有因打包加壓而中脈留下橫斜壓紋。氣微弱而特異,味微苦。 ②亞歷山大番瀉葉 又名:埃及番瀉葉。為植物尖葉番瀉的干燥小葉。小葉片常略卷曲,不甚平直,并多少有碎損,葉柄極短;葉片寬披針形或長卵形,長2~4厘米,寬7~12毫米,葉端尖或微凸,全緣,基部不對稱。葉面淺綠色,葉背灰綠色,微有毛茸,無壓紋。質(zhì)薄而脆。其他與上種相似。兩種商品均以干燥、葉形狹尖、片大、完整、色綠、梗少、無泥砂者為佳,葉小、色黃、有梗、多破碎、有泥砂者為次。 印度番瀉葉主產(chǎn)于印度,此外,埃及、蘇丹亦產(chǎn)。亞歷山大番瀉葉主產(chǎn)于埃及。目前市場商品,主要為印度番瀉葉。
【化學(xué)成分】狹葉番瀉葉含番瀉甙C,即大黃酸-蘆薈大黃素-二蒽酮-8,8′-二葡萄糖甙。莢除含番瀉甙A、B以外,還有大黃酸和大黃酚的葡萄糖甙,并有痕量蘆薈大黃素或大黃素葡萄糖甙。 尖葉番瀉葉和豆莢分別含葸類成分0.85~2.86%和2.34~3.16%,從中分出大黃酸、蘆薈大黃素、少量大黃酚及番瀉甙A、B、C等番瀉甙。這些蒽類成分都成糖甙存在。本植物尚含有3,5-二甲基-4-甲氧基苯甲酸。 同屬植物耳葉番瀉含鞣質(zhì),葉含花白甙,樹皮含多酚氧化酶。
【作用】①瀉下作用 番瀉葉中含蒽醌衍化物,其瀉下作用及刺激性較含蒽醌類之其他瀉藥更強(qiáng),因而瀉下時可伴有腹痛。其有效成分主要為番瀉甙A、B,經(jīng)胃、小腸吸收后,在肝中分解,分解產(chǎn)物經(jīng)血行而興奮骨盤神經(jīng)節(jié)以收縮大腸,引起腹瀉。番瀉葉作用較廣泛而強(qiáng)烈,并認(rèn)為用于急性便秘比慢性者更適合。 ②其他作用 番瀉類植物可產(chǎn)生許多具有經(jīng)濟(jì)價值的化合物;除有瀉下作用外,某些番瀉葉還有抗菌、抗生及箭毒樣作用。番瀉葉的水浸劑(1:4)在試管內(nèi)對奧杜盎氏小芽胞癬菌和星形奴卡氏菌等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。 倒卵葉番瀉葉的醇提取物對多種細(xì)菌(葡萄球菌及白喉桿菌、傷寒桿菌、副傷寒桿菌、大腸桿菌)有抑菌作用,其水提取物則僅對傷寒桿菌有效。耳葉番瀉的種子有降低犬空腹血糖的作用;全草中還含有強(qiáng)心甙。
【性味】甘苦,寒, 《飲片新參》:"苦,涼。"
【歸經(jīng)】入大腸經(jīng)。
【功效】瀉熱導(dǎo)滯。治熱結(jié)便秘,積滯腹脹。 ①《飲片新參》:"泄熱,利腸府,通大便。" ②《現(xiàn)代實(shí)用中藥》:"治食物積滯,胸腹脹滿,便秘不通。"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(后入),1~2錢;研末,0.5~1錢;或泡水服。
【注意】體虛及孕婦忌服。 《飲片新參》:"中寒泄瀉者忌用。"
【附方】治胃弱消化不良,便秘腹膨脹,胸悶:番瀉葉一錢,生大黃六分,橘皮一錢,黃連五分,丁香六分。沸開水溫浸二小時,去渣濾過,一日三次分服。(《現(xiàn)代實(shí)用中藥》)
【各家論述】《現(xiàn)代實(shí)用中藥》:"番瀉葉,少用為苦味健胃藥,能促進(jìn)消化;服適量能起緩下作用;欲其大瀉則服4~6公分,作浸劑,約數(shù)小時即起效用而泄瀉。"
【臨床應(yīng)用】治療產(chǎn)褥期便秘:取番瀉葉2.5錢,沖開水約150毫升,經(jīng)2~5分鐘,棄渣1次服下。如便秘時間過久,隔10分鐘后將藥渣再泡服1次。治療100例,多數(shù)服1次即見效。服藥后少數(shù)有輕度下腹疼痛。未見乳汁減少、惡露增多或全身不適等不良影響;且通便后子宮復(fù)舊良好,惡露減少。但平素脾胃虛弱者不宜服用。
【摘錄出處】《*辭典》
【名稱】番瀉葉
【拼音名】Fān Xiè Yè
【英文名】FOLIUM SENNAE
【別名】瀉葉
【來源】本品為豆科植物狹葉番瀉Cassia angustifolia Vahl或尖葉番瀉Cassia acutifolia Delile的干燥小葉。
【性狀】狹葉番瀉 呈長卵形或卵狀披針形,長1.5~5cm,寬0.4~2cm,葉端急尖,葉基稍不對稱,全緣。上表面黃綠色,下表面淺黃綠色,無毛或近無毛,葉脈稍隆起。革質(zhì)。氣微弱而特異,味微苦,稍有黏性。尖葉番瀉 呈披針形或長卵形,略卷曲,葉端短尖或微突,葉基不對稱,兩面均有細(xì)短毛茸。
【鑒別】(1)本品粉末淡綠色或黃綠色。晶纖維多,草酸鈣方晶直徑12~15μm。非腺毛單細(xì)胞,長100~350μm,直徑12~25μm,壁厚,有疣狀突起。草酸鈣簇晶存在于葉肉薄壁細(xì)胞中,直徑9~20μm。上下表皮細(xì)胞表面觀呈多角形,垂周壁平直;上下表皮均有氣孔,主為平軸式,副衛(wèi)細(xì)胞大多為2個,也有3個。(2)取本品粉末25mg,加水50ml和鹽酸2ml,置水浴中加熱15分鐘,放冷,加乙醚40ml,振搖提取,分取醚層,通過無水硫酸鈉層脫水,濾過,取濾液5ml,蒸干,放冷,加氨試液5ml,溶液顯黃色或橙色,置水浴中加熱2分鐘后,變?yōu)樽霞t色。(3)取本品粉末1g,加稀乙醇10ml,超聲處理30分鐘,離心,取上清液,蒸干,殘渣加水10ml使溶解,用石油醚(60~90℃)振搖提取3次,每次15ml,棄去石油醚液,取水液蒸干,殘渣加稀乙醇5ml使溶解,作為供試品溶液。另取番瀉葉對照藥材1g,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。照薄層色譜法(通則0502)試驗,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3μl,分別點(diǎn)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,使成條狀,以乙酸乙酯-正丙醇-水(4∶4∶3)為展開劑,展開缸預(yù)平衡15分鐘,展開,取出,晾干,置紫外光燈(365nm)下檢視。供試品色譜中,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(yīng)的位置上,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(diǎn);噴以20%硝酸溶液,在120℃加熱約10分鐘,放冷,再噴以5%氫氧化鉀的稀乙醇溶液,供試品色譜中,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(yīng)的位置上,顯相同顏色的斑點(diǎn)。
【含量測定】照高效液相色譜法(通則0512)測定。色譜條件與系統(tǒng)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;以乙腈-醋酸-醋酸鈉緩沖液(pH5.0)(1→10)[注](35∶65)混合溶液1000ml中,加入四庚基溴化銨2.45g為流動相;檢測波長為340nm;柱溫為40℃。理論板數(shù)按番瀉苷B峰計算應(yīng)不低于6500。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番瀉苷A對照品、番瀉苷B對照品適量,減壓干燥12小時,置棕色量瓶中,加0.1%碳酸氫鈉溶液制成每1ml含番瀉苷A50μg、番瀉苷B0.1mg的混合溶液,搖勻,即得。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細(xì)粉約0.5g,精密稱定,置具塞錐形瓶中,精密加入0.1%碳酸氫鈉溶液50ml,稱定重量,超聲處理15分鐘(30~40℃),放冷,再稱定重量,用0.1%碳酸氫鈉溶液補(bǔ)足減失的重量,搖勻,濾過,取續(xù)濾液,即得。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,注入液相色譜儀,測定,即得。本品按干燥品計算,含番瀉苷A(C42H38O20)和番瀉苷B(C42H38O20)的總量,不得少于1.1%。
【性味】甘、苦,寒。歸大腸經(jīng)。
【歸經(jīng)】歸大腸經(jīng)。
【功效】瀉熱行滯,通便,利水。用于熱結(jié)積滯,便秘腹痛,水腫脹滿。
【用法用量】2~6g,后下,或開水泡服。
【注意】孕婦慎用。
【儲藏】避光,置通風(fēng)干燥處。注∶1mol/L醋酸-醋酸鈉(pH5.0)緩沖液的制備 取1mol/L醋酸鈉溶液,用稀醋酸試液調(diào)制成pH為5.0的溶液,再稀釋10倍,即得。
【備注】(1)服量不宜過大,過量則有惡心、嘔吐、腹痛等副作用,一般配木香、藿香等行氣和中藥品同用,可減少此弊。
【摘錄出處】《中國藥典》
【名稱】番瀉葉
【出處】出自《飲片新參》;1.《中藥志》:近年進(jìn)口的番瀉葉中常夾雜有多種番瀉屬(即山扁豆屬)植物的葉,據(jù)文獻(xiàn)記載及按標(biāo)本鑒定,其中可能有植物耳葉番瀉Cassia auriculata L.的小葉片,呈卵圓形或倒卵形,先端鈍圓或微凹,或具刺突,基部對稱或不對稱,表面黃灰綠色至紅棕色,被有灰白色毛茸,有的極多。此種葉片的摻雜量有時高達(dá)60%。據(jù)北京醫(yī)學(xué)院生藥教研組1959年分析此葉,其蒽醌衍生物含量極微。故此
【拼音名】Fān Xiè Yè
【英文名】Senna Leaf
【別名】旃那葉、瀉葉、泡竹葉
【來源】藥材基源:為豆科植物狹葉番瀉或尖葉番瀉的小葉。[br]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1.Cassia angustifolia Vahl.2.Cassia acutifolia Delile.[br]采收和儲藏:生長盛期選晴天采下葉片,及時攤曬,經(jīng)常翻動,曬時勿堆積過厚,免使葉色變黃,曬至干燥?;蛴?0-50℃溫度烘干。按葉片大小和品質(zhì)優(yōu)劣分級,打包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1.狹葉番瀉 草本狀小灌木,高約1m。托葉卵狀披針形,長2-4mm;偶數(shù)羽狀復(fù)葉,互生;具短柄;小葉5-8對,葉片卵狀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,長2-4cm,寬0.7-1.2cm,先端急尖,基部稍不對稱,無毛或幾無毛??偁罨ㄐ蛞干蝽斏?;花6-14朵,花?;坑幸宦研我茁涞陌?;萼片5,長卵形,略不等大;花瓣5,黃色,倒卵形,下面兩瓣較大;雄蕊10,上部3枚小形,不育,中央4枚等長,最下面3枚向下彎曲,兩側(cè)者較長,花藥稍呈四方形,基部箭形,4室;雌蕊彎曲如鐮,子房具柄,被疏毛。莢果長方形,扁平,長4-6cm,寬1-1.7cm,先端尖突微小,不顯著,幼時有毛;種子4-7顆,種皮棕綠色,有細(xì)線狀種柄,具疣狀皺紋?;ㄆ?-12月,果期翌年3月。[br]2.尖葉番瀉 與狹葉番瀉的區(qū)別在于:小葉片4-6對,長卵形,先端急尖,基部不對稱,葉背面灰綠色;花較?。磺v果橢圓形,寬2-2.5cm。
【生境分布】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野生或栽培。[br]資源分布:1.分布于熱帶非洲。我國臺灣、廣西、云南有引種栽培。[br]2.分布于埃及。我國臺灣、海南、云南有引種栽培。
【栽培】生物學(xué)特性 原產(chǎn)于干熱地帶。從播種至開花結(jié)實(shí)只需3-5個月。適宜生長的平均氣溫有低于10℃的日數(shù)應(yīng)有180-200d,此期積溫不少于4000-4500℃。在我國較干熱的云南元江縣,年平均氣溫23.8℃,年雨量484.7mm,引種生長較好。土壤要求疏松、排水良好的砂質(zhì)土或沖積土,土壤微酸性或中性為宜。栽培技術(shù) 種子繁殖:一般采用大田直播。宜2-3月旱季或于10-11月雨季末少雨時播種。行株距70cm×50cm,播種前一日控小穴澆足水,每穴播5-6粒,覆土2cm,蓋草保溫。[br]田間管理 苗長高至10cm左右時間苗,帶土移植于缺苗穴、保證每穴有壯苗1株,苗期每15d施清水肥1次?,F(xiàn)蕾期施稍濃的腐熟人糞尿,并摘蕾摘心,促進(jìn)枝葉生長繁茂,提高產(chǎn)量。留種地不摘蕾,并增施磷鉀肥,促進(jìn)籽粒飽滿。整個生長期,特別是雨后要勤除草、松土,防雜草遮陰和爭奪養(yǎng)分,并防止土壤板結(jié)。[br]病蟲害防治 ①立枯病,為害幼苗,在發(fā)病前或初期噴1:1:15O波爾多液或50%多菌靈1000倍液防治;同時注意在旱季播種,施用石灰粉改善土壤pH及加強(qiáng)苗期管理。②葉斑病,為害葉片,可噴1:l:100波爾多液或50%多菌靈1000-1500倍液。③粉蝶幼蟲,為害枝葉,在云南元江地區(qū)用“細(xì)腰馬蜂”天敵防治。
【性狀】性狀鑒別(1)狹葉番瀉葉 小葉片多完整平坦。卵狀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,長2-6cm,寬0.4-1.5cm;主脈突出,葉端尖突出成棘尖,全緣,基部略不對稱,上面黃綠色,下面淺黃綠色,兩面均有稀毛茸,下表面主脈突出,羽狀網(wǎng)脈。葉片革質(zhì)。氣微弱而特異,味微苦而稍有粘性。(2)尖葉番瀉葉 小葉片呈廣披針形或長卵形,長2-4cm,寬0.7-1.2cm;葉端尖或微凸,全線,葉基不對稱,上面淺綠色,下面灰綠色,微有短毛,質(zhì)地較薄脆,微呈革質(zhì)狀。氣味同上。[br]以葉片大、完整、色綠、梗少、無泥沙雜質(zhì)者為佳。[br]顯微鑒別 葉橫切面:兩種葉橫切面特征大致相似。上表皮細(xì)胞中常含粘液質(zhì);上下表皮均有氣孔;單細(xì)胞非腺毛壁厚,多疣狀突起,基部稍彎曲。葉肉組織為等面型,上下均有1列柵欄細(xì)胞;上面柵欄組織通過主脈。細(xì)胞較長,約長150μm,垂周壁較平直;下面柵欄組織不通過主脈,細(xì)胞較短,長50-80μm,垂周壁波狀彎曲;細(xì)胞中可見棕色物。海綿組織細(xì)胞中含有草酸鈣族晶。主脈維管束外韌型,上下兩側(cè)均有微木化的纖維束,外有含草酸鈣棱晶的薄壁細(xì)胞,形成晶纖維。薄壁細(xì)胞中可見草酸鈣簇品。[br]粉末特征:淡綠色或黃綠色。①晶纖維多,草酸鈣方晶直徑12-15μm。②非腺毛單細(xì)胞,長100-350μm,直徑12-25μm,壁厚,具壁疣。③草酸鈣簇晶存在于葉肉薄壁細(xì)胞中,直徑9-20μm。④上下表皮細(xì)胞表面觀呈多角形,垂周壁平直;上下表皮均有氣孔,主為平軸式,副衛(wèi)細(xì)胞大多為2個,也有3個。
【化學(xué)成分】狹葉番瀉葉含番瀉甙(sennoside)A、B C、D,大黃酚(crysophanol),大黃素(emodin),大黃素甲醚(physcion),3-甲基-8-申氧基-2-乙?;?1,6-萘二酚-6-O-β-D-葡萄糖甙(tinnevellin glucoside),小葉中含山奈酚(kaempferol)。尖葉番瀉葉含番瀉甙A、B、C、D,大黃素,大黃素甲醚,大黃酚。嫩葉中含山奈酚。此外,同屬植物耳葉番瀉(Cassia auriculata)葉含花白甙(leucoanthocyanins),樹皮含多酚氧化酶(polyphenoloxidase)。
【作用】1.瀉下作用 本品對小鼠、大鼠、家兔等多種動物及人均有顯著的瀉下作用,小鼠和兔于藥后2-4b致瀉,人口服后約6h引起瀉下。本品致瀉有效成分主要為番瀉甙A和B,尤其是番瀉甙A,番瀉甙C雖致瀉作用與A相近然含量很少。番瀉甙A20mg/kg即可引起小鼠瀉下。但倘于A中混入20%的C,則可使番瀉甙A的作用增強(qiáng)1.6倍。番瀉甙于小腸可以有部分吸收,后經(jīng)血流或膽汁進(jìn)入大腸,而主要則由小腸直接進(jìn)入大腸,在腸內(nèi)細(xì)菌作用下經(jīng)水解、還原等變化成為大黃酸蒽酮或大黃酸蒽酮-8-葡萄糖甙。由于直接注入大黃酸蒽酮的瀉下作用不受影響,且可見腸內(nèi)大黃酸蒽酮的生成量顯著減少,故認(rèn)為大黃酸蒽酮才是番瀉甙引起瀉下的真正成分。另一方面,在翻轉(zhuǎn)小腸和結(jié)腸囊番瀉甙可阻止葡萄糖和Na的跨腸壁轉(zhuǎn)運(yùn),表明抑制腸道對葡萄糖、鈉和水的吸收,增加腸腔內(nèi)容積繼而刺激腸壁反射性地使小腸和結(jié)腸蠕動增強(qiáng),也可能是其致瀉機(jī)制之一,且小腸也是其瀉下成分的作用部位。[br]2.止血作用 對胃、十二指腸出血有效。用本品水浸液于胃鏡下噴灑于胃出血處,直視可見有即刻止血作用。番瀉葉總甙200mg/kg腹腔注射可明顯縮短小鼠出血時間。番瀉葉口服,可便血小板數(shù)及纖維蛋白原含量增加,凝血時間、凝血活酶時間、血漿復(fù)鈣時間和血塊收縮時間縮短。此外,本品對鹽酸和消炎痛所致大鼠胃粘膜損傷的保護(hù)作用也有利于對胃、十二指腸出血的防治。[br]3.抗菌作用 番瀉葉浸液對多種細(xì)菌有抑制作用,如大腸桿菌、變形桿菌、痢疾桿菌、甲型鏈球菌以及白色念珠和某些致病性皮膚真菌。[br]4.其他作用 對于實(shí)驗性腸梗陰大鼠,番瀉甙50mg/kg腹腔注射可使降低的腸粘膜組胺含量恢復(fù)至正常水平。此外,曾報告本品有箭毒樣作用,能阻斷神經(jīng)-肌肉接頭沖動的傳遞、阻止乙酰膽堿與M受體的結(jié)合而使肌肉松弛。[br]5.毒性 番瀉葉總甙腹腔注射小鼠的LD50為1.414g/kg,折合生藥為36.3g/kg。
【毒性】1.毒性:番瀉葉甙腹腔注射,對小鼠的LD50為1.141g/kg。[br]2.番瀉葉服后有時可致腹痛,嘔吐或使原有的腸部炎癥加重(尤其在用量較大時)。[br]3.有報道,服用番瀉葉后有面部麻木、頭暈、大小便時無感覺或癢感、三叉神經(jīng)分布區(qū)內(nèi)有程度不等的痛覺減退、服用大劑量番瀉葉可出現(xiàn)尿潴留、惡性血壓變化等。番瀉葉甙的小鼠LD50 為1.414g/kg,折合番瀉葉生藥為36.3g/kg,此劑量大于臨床番瀉葉po治療量300倍以上。[br]4.有人對服用番瀉葉的患者102例,于治療前后作尿常規(guī)、血肌酐、尿素氮、谷-丙轉(zhuǎn)氨酶、黃疸指數(shù)及心電圖等檢查,未發(fā)現(xiàn)明顯異常。
【鑒別】理化鑒別(1)粉末遇堿液生成紅色。[br](2)取本品粉末25mg,加水50ml及鹽酸2ml,置水浴中加熱15min,放冷,加乙醚40ml,振搖提取,分取醚層。通過無水硫酸鈉層脫水,濾過,取濾波5ml,蒸發(fā)至干,放冷,加氨試液5ml,溶液顯黃色或橙色,置水浴中加熱2min后,變?yōu)樽霞t色。(檢查蒽醌類)
【性味】甘苦;寒涼
【歸經(jīng)】大腸經(jīng)
【功效】瀉熱通便,消積導(dǎo)滯,止血。主熱結(jié)便秘,習(xí)慣性便秘,積滯腹脹,水腫臌脹,胃、十二指腸潰瘍出血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3-6g。,后下;或泡茶;或研末,1.5-3g。
【注意】體虛及孕婦忌服。《飲片新參》:中寒泄瀉者忌用。
【附方】治胃弱消化不良,便秘腹膨脹,胸悶: 番瀉葉一錢,生大黃六分,橘皮一錢,黃連五分,丁香六分。沸開水溫浸二小時,去渣濾過,一日三次分服。 (《現(xiàn)代實(shí)用中藥》)
【各家論述】1.《現(xiàn)代實(shí)用中藥》:番瀉葉,少用為苦味健胃藥,能促進(jìn)消化;服適量能起緩下作用;欲其大瀉則服4-6公分,作浸劑,約數(shù)小時即起效用而泄瀉。[br]2.《飲片新參》:泄熱,利腸府,通大便。[br]3.《現(xiàn)代治熱結(jié)便秘,積滯腹脹。
【臨床應(yīng)用】治療產(chǎn)褥期便秘:取番瀉葉2.5錢, 沖開水約150ml,經(jīng)3-5分鐘,棄渣1次服下。如便秘時間過久,隔10分鐘后將藥渣再泡服1次。治療100例,多數(shù)服1次即見效。服藥后少數(shù)有輕度下腹疼痛。未見乳汁減少、惡露增多或全身不適等不良影響;且通便后子宮復(fù)舊良好,惡露減少。但平素脾胃虛弱者不宜服用。
【摘錄出處】《中華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