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名稱】千年健
【出處】出自《本草綱目拾遺》
【拼音名】Qiān Nián Jiàn
【英文名】Obscured Homalomena Rhizome, Rhizome of Obscured Homalomena
【別名】一包針、千年見、千顆針、絲棱線
【來源】藥材基源:為天南星科植物千年健的根莖。[br]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Homalomena occulta (Lour.) Schott[Calla occulta Lour.;H.cohinchinensis Engl.H.tonkinensis Engl.][br]采收和儲藏:秋、冬季采收,割下根莖,削去莖尖、須根,洗凈泥土,曬干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千年健,多年生草本。根莖匍匐,細(xì)長,粗1.5cm。根肉質(zhì),密被淡褐色短絨毛,須根纖維狀。常具高30-50cm的直立的地莖。鰓葉線狀披針形,長達(dá)16cm,基部寬2.5cm,向上漸狹,銳尖;葉柄長20-40cm,下部具寬3-5mm的鞘;葉片膜質(zhì)至紙質(zhì),箭狀心形至心形,長15-30cm,寬10-28cm,先端驟狹漸尖;側(cè)脈平行向上斜升。花序1-3,生鱗葉之腑,花序柄短于葉柄;佛焰苞綠白色,長圓形至橢圓形,長5-6.5cm,花前度卷成紋錘形,盛花時上部略展開成短舟狀;肉穗花序長3-5cm;雌花序長1-1.5cm,粗4-5mm;雄花序長2-3cm,粗3-4mm;子房長圓形,基部一側(cè)具假雄蕊1,子房3室。漿果,種子褐色,長圓形?;ㄆ?-9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80-1100m的溝谷密林下、筆林和山坡灌叢中。[br]資源分布:分布于廣東、海南、廣西云南等地。
【栽培】生物學(xué)特性,喜溫暖陰濕氣候,不耐寒,忌強(qiáng)光。宜選擇肥沃、疏松的砂質(zhì)壤土栽培。[br]栽培技術(shù)繁殖方法:用扦插繁殖法。扦插育苗移栽,于春、夏季,選擇健壯根莖或莖段剪成長5cm、帶2-3個芽眼的小段,按行株距15cm×2cm埋植,覆土約5cm,澆水保濕。培育2-3個月,插條長出數(shù)條須根,苗高10-15cm,按行株距25cm×20cm開穴定植。[br]田間管理,定植成活后,每年中耕除草3-4次,追肥2-3次。干旱時及時澆水保濕,無萌蔽條件時須搭架遮蔭,調(diào)節(jié)蔭蔽度至70%-80%。[br]病蟲害防治,葉斑病,7-8月高溫多雨季易發(fā)生,為害葉片。可用退菌特1000倍液噴酒葉面防治。
【性狀】性狀鑒別 根莖圓柱形或略扁稍彎曲。長15-40cm,直徑0.8-2Cm。表面紅棕色或黃棕色,粗糙,有多數(shù)扭曲的縱溝紋及黃白色的纖維束。質(zhì)脆,易折斷,折斷面紅棕色,樹脂作,有很多纖維束外露及圓形具光澤的油點。氣芳香,味辛、微苦。[br]顯微鑒別 根莖橫切面:木柱層常已除去。薄壁組織細(xì)胞內(nèi)多含紅棕色或淺棕色塊狀物,并含較多的草酸鈣簇晶及少數(shù)外晶束。維管束散在,外韌型或周木型,外韌型者大多數(shù)有大的韌皮纖維束,淡黃色,壁厚,木化,有的具紋孔。油室眾多,大型,直徑180-375um,周圍細(xì)胞壁木柱化,4-5層。
【化學(xué)成分】千年健含約0.69%的揮發(fā)油,被鑒定的成分有α-蒎烯(α-pinene),β-蒎烯(β-pinene)檸檬烯(limonene),芳樟醇(linalool),α-松油醇(α-terpineol),橙花醇(nerol),香葉醇(geraniol),丁香油酚(eugenol),香葉醛(geranial),β-松油醇(β-terpineol),異龍腦(isoborneol),松油烯-4-醇(terpinen-4-ol),文藿香醇(patchouli alcohol)。
【作用】抑菌作用用濾紙片平板法試驗表明千年健揮發(fā)油具有顯著抑制布氏桿菌(牛544,羊16、豬1330型)在平板上生長。
【鑒別】理化鑒別(1)取粉末1g,加乙醚5ml冷浸,濾過,取濾液1ml,置蒸發(fā)皿中,待乙醚揮散后,加5%香草醛濃硫酸溶液1滴,顯終紫色。(檢查千年健揮發(fā)油)(2)薄層色譜取粉末50-100g,于揮發(fā)油提取器內(nèi)提取其揮發(fā)油。吸取揮發(fā)油加等量的乙酸乙酯稀釋后作供試品溶液,另取芳香醇a-菠烯和B-菠烯制成對照品溶液。分別吸取供試品和對照品溶液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,用己烷-乙酸乙酯(85:15)展開,展距15cm。用5%香草醛濃硫酸試液,顯色,供試品和對照品在相應(yīng)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。
【炮制】揀凈雜質(zhì),用水稍浸,撈出潤透,切片曬干。
【性味】味苦;辛;性溫;小毒
【歸經(jīng)】肝;腎;胃經(jīng)
【功效】祛風(fēng)濕;舒筋活絡(luò);止痛;消腫。主風(fēng)濕痹痛;肢節(jié)酸育;筋骨痿軟;跌打損傷;胃痛;癰疽瘡腫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9-15g;或浸酒。外用:適量,研末,調(diào)敷。
【注意】陰虛內(nèi)熱者慎服。
【各家論述】1.《本草正義》:千年健,今恒用之于宣通經(jīng)絡(luò),祛風(fēng)逐痹,頗有應(yīng)驗。蓋氣味皆厚,亦辛溫走竄之作用也。2.《柑園小識》:可入藥酒,風(fēng)氣痛老人最宜。3.《綱目拾遺》:壯筋骨,浸酒;止胃痛,酒磨服。4.《本草再新》:治癰瘺瘡疽,殺蟲敗毒,消腫排膿。5.《飲片新參》:入血分,祛風(fēng)濕痹痛,強(qiáng)筋骨,治肢節(jié)酸疼。6.《中藥材手冊》:治風(fēng)氣痛,筋骨瘺軟,半身不遂。
【摘錄出處】《中華本草》
【名稱】千年健
【拼音名】Qiān Nián Jiàn
【英文名】RHIZOMA HOMALOMENAE
【別名】一包針、千顆針、千年見、絲棱線
【來源】本品為天南星科植物千年健Homalomena occulta(Lour.)Schott的干燥根莖。春、秋二季采挖,洗凈,除去皮,曬干。
【性狀】本品呈圓柱形,稍彎曲,有的略扁,長15~40cm,直徑0.8~1.5cm。表面黃棕色或紅棕色,粗糙,可見多數(shù)扭曲的縱溝紋、圓形根痕及黃色針狀纖維束。質(zhì)硬而脆,斷面紅褐色,黃色針狀纖維束多而明顯,相對另一斷面呈多數(shù)針眼狀小孔及有少數(shù)黃色針狀纖維束,可見深褐色具光澤的油點。氣香,味辛、微苦。\r\n本品呈類圓形或不規(guī)則形的片。外表皮黃棕色至紅棕色,粗糙,有的可見圓形根痕。切面紅褐色,具有眾多黃色纖維束,有的呈針刺狀。氣香,味辛、微苦。
【鑒別】(1)本品橫切面:木栓細(xì)胞有的殘存,棕色?;窘M織中散有大的分泌腔,由數(shù)層木栓細(xì)胞組成;分泌細(xì)胞靠外側(cè)較多,內(nèi)含黃色至棕色分泌物;黏液細(xì)胞較大,內(nèi)含草酸鈣針晶束;草酸鈣簇晶散在;維管束外韌型及周木型,散生,外韌型維管束外側(cè)常伴有纖維束,單一纖維束少見,纖維壁較厚,木化。(2)取本品粉末1g,加石油醚(60~90℃)20ml,超聲處理20分鐘,放冷,濾過,濾液揮干,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,作為供試品溶液。另取千年健對照藥材1g,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。照薄層色譜法(通則0502)試驗,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,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,以環(huán)己烷-乙酸乙酯(8∶2)為展開劑,展開,取出,晾干,噴以硫酸乙醇溶液(1→10),在105℃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。供試品色譜中,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(yīng)的位置上,顯相同顏色的斑點。\r\n(除橫切面外)
【含量測定】照氣相色譜法(通則0521)測定。色譜條件與系統(tǒng)適用性試驗 DB-17毛細(xì)管柱(交聯(lián)50%苯基-50%甲基聚硅氧烷為固定相)(柱長為30m,內(nèi)徑為0.25mm,膜厚度為0.25μm);程序升溫:初始溫度80℃,以每分鐘2℃的速率升溫至100℃,進(jìn)樣口溫度為280℃;檢測器溫度為300℃;分流比為5∶1。理論板數(shù)按芳樟醇峰計算應(yīng)不低于20000。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芳樟醇對照品適量,精密稱定,加乙酸乙酯制成每1ml含0.1mg的溶液,即得。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粉末(過二號篩)約2g,精密稱定,置具塞錐形瓶中,精密加入乙酸乙酯20ml,密塞,稱定重量,超聲處理(功率180W,頻率42kHz)30分鐘,放冷,再稱定重量,用乙酸乙酯補(bǔ)足減失的重量,搖勻,離心,取上清液,即得。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μl,注入氣相色譜儀,測定,即得。本品按干燥品計算,含芳樟醇(C10H18O)不得少于0.20%。飲片\r\n同藥材。
【炮制】除去雜質(zhì),洗凈,潤透,切片,干燥。
【性味】苦、辛,溫。歸肝、腎經(jīng)。
【歸經(jīng)】歸肝、腎經(jīng)。
【功效】祛風(fēng)濕,壯筋骨。用于風(fēng)寒濕痹,腰膝冷痛,拘攣麻木,筋骨痿軟。
【用法用量】5~10g。
【儲藏】置陰涼干燥處。
【備注】(1)用于風(fēng)濕痹痛、腰酸腳軟、手足拘攣麻痹等癥,常與桑寄生、虎骨、牛膝等配合應(yīng)用。
【摘錄出處】《中國藥典》
【名稱】千年健
【出處】《綱目拾遺》
【拼音名】Qiān Nián Jiàn
【別名】一包針(《中藥志》),千年見(《藥材資料匯編》)。
【來源】為天南星科植物[b]千年健[/b]的[b]根莖[/b]。全年可采,以秋采者品質(zhì)較佳。挖取后,洗凈泥土,曬干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多年生草本。根莖肉質(zhì),綠色,細(xì)長,直徑1~2厘米,粗糙。葉互生;具長柄,柄長18~25厘米,肉質(zhì),綠色,平滑無毛,基部擴(kuò)大成淡黃色葉鞘,包著根莖,葉鞘長約3~5厘米,脫落或宿存;葉片卵狀箭形,長11~15厘米,寬7~11厘米,先端漸尖,基部箭形而圓,開展,全緣,表面綠色,背面淡綠色,兩面平滑無毛,側(cè)脈平行向上斜升,干后呈有規(guī)則的皺縮?;槿馑牖ㄐ颍环鹧姘懿克薮?,片部脫落;花單性,無花被。果實為漿果。花期3~4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生于林中水溝附近的陰濕地。分布廣西、云南。產(chǎn)廣西南部。
【性狀】干燥根莖呈長圓柱形,彎曲,長短不等,通常長約40厘米,直徑6~8毫米,棕紅色或棕黃色,表面粗糙,有多數(shù)扭曲的深縱溝紋及黃白色的針狀突出物,溝紋成層排列,每層長約1.5厘米,末端即成針刺突出。質(zhì)脆,易折斷,折斷面不平,樹脂樣,有很多粗韌的針狀纖維群,并散布去除纖維后所留下的針眼狀小孔。橫切面淡棕色至棕紅色,纖維群成黃色點狀散列。氣芳香,久聞有不悅感,味微辛辣。以棕紅色、條祖、香濃者為佳。
【化學(xué)成分】含揮發(fā)油,其中有α- 蒎烯、β- 蒎烯、芳樟醇等。
【性味】辛,溫。 ①《本草再新》:"味苦,性寒,有小毒。" ②《本草求原》:"辛,溫。" ③《藥材資料匯編》:"苦,溫,無毒。"
【歸經(jīng)】①《本草再新》:"入肝、肺二經(jīng)。" ②《藥材學(xué)》:"入肝、腎二經(jīng)。"
【功效】祛風(fēng)濕,壯筋骨,止痛,消腫。治風(fēng)濕痹痛,肢節(jié)酸痛,筋骨痿軟,胃痛,癰疽瘡腫。用于風(fēng)濕痹痛、腰膝冷痛、下肢拘攣麻木。本品能祛風(fēng)濕,強(qiáng)盤骨。以本品與鉆地風(fēng)、虎骨、牛膝、枸杞子等浸酒服。 ①《柑園小識》:"可入藥酒,風(fēng)氣痛老人最宜。" ②《綱目拾遺》:"壯筋骨,浸酒;止胃痛,酒磨服。" ③《本草再新》,"治癰痿瘡疽,殺蟲敗毒,消腫排膿。" ④《飲片新參》:"入血分,祛風(fēng)濕痹痛,強(qiáng)筋骨,治肢節(jié)酸疼。" ⑤《中藥材手冊》:"治風(fēng)氣痛,筋骨瘓軟,半身不遂。"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1.5~3錢;或浸酒。外用:研末調(diào)敷。
【注意】①《柑園小識》:"忌萊菔。" ②《飲片新參》:"陰虛內(nèi)熱者慎用。"
【摘錄出處】《*辭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