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名稱】玫瑰茄
【出處】始載于《嶺南農(nóng)刊》。
【拼音名】Méi Gui Qié
【英文名】Roselle Calyx
【別名】紅金梅、紅梅果、洛神葵、洛濟(jì)葵。
【來源】藥材基源:為錦葵科植物玫瑰茄的共萼。[br]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Hibicus sabdariffa L.[br]采收和儲(chǔ)藏:11月中、下旬,葉黃籽黑時(shí),將果枝剪下,摘取花萼連同果實(shí),曬1d,待縮水后脫出花萼,置干凈草席或竹籮上曬干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玫瑰茄 一年生直立草本,高達(dá)2m。莖淡紫色,無毛。葉異形;葉柄長2-8cm,疏被長柔毛;托葉線形,長約1cm,疏被長柔毛;下部的葉卵形,不分裂,上部的葉掌狀3深裂,裂片披針形,長2-8cm,寬5-15mm,具鋸齒,先端鈍或漸尖,基部圓形至寬楔形,兩面均無毛;主脈3-5條,背面中肋具腺?;▎紊谌~腋,近無梗;小苞片8-12紅色,肉質(zhì),披針形,長5-10mm,寬2-3mm,疏被長硬毛,近頂端具刺狀附屬物,基部與萼合生;花萼杯狀,淡紫色,直徑約1cm,疏被刺和粗毛,基部1/3處合生,裂片5,三角狀漸尖形,長1-2cm;花黃色,內(nèi)面基部深紅色,直徑6-7cm。蒴果卵球形,直徑約1.5cm,密被粗毛,果爿5。種子腎形,無毛?;ㄆ谙?、秋季。
【生境分布】我國福建、臺(tái)灣、廣東、海南、廣西和云南南部引人栽培。原產(chǎn)于東半球熱帶地區(qū),現(xiàn)全世界熱帶地區(qū)均有栽培。
【栽培】生物學(xué)特性 喜溫暖濕潤及陽光充足的環(huán)境,畏寒冷,怕早霜,怕澇,忌積水。對土壤要求不嚴(yán),宜在土層深厚、疏松肥沃、排水良好的砂質(zhì)壤上栽培。[br]栽培技術(shù) 用種子繁殖。直播于4月下旬至5月中旬播種,按行株距1m×1m開穴,每穴點(diǎn)播4-5顆,覆土0.5-1cm,每lhm2播種量約9kg。播后約1星期出苗。苗高15cm左右間苗,每穴留壯苗1株。育苗移栽:撒播或條播,每1hm2播種量600-750kg。苗高15-25cm時(shí),選雨后晴天或陰天,按行株距0.8×0.8或1m×1m,每穴栽1株。[br]田間管理 苗高15cm時(shí),進(jìn)行拔草和缺株補(bǔ)苗,苗高30cm時(shí),第1次中耕除草,結(jié)合追肥培土。苗期以氮肥為主,現(xiàn)蕾至花萼、果實(shí)增大期,以磷鉀肥為主。[br]病蟲害防治 根預(yù)腐病,播種前種子用50%多菌靈400倍液浸10min,發(fā)病期間用多菌靈800倍液、退菌特500-600倍液混合噴霧,7-10dl次,連續(xù)2-3次。蟒螬、地老虎、螻蛄嚙食種芽,咬斷嫩莖,咀食幼根。蚜蟲、卷葉蟲、紅蜘蛛為害莖、葉、花,防治方法參見人參、紅花、地黃等有關(guān)蟲害防治。
【性狀】性狀鑒別 本品略呈圓錐狀或不規(guī)則形,長2.5-4cm,直徑約2cm,花萼紫紅色至紫黑色,5裂,裂片披針形,下部可見與花萼愈合的小苞片,約10裂,披針形,基部具有去除果實(shí)后留下的空洞。花冠黃棕色,外表面有線狀條紋,內(nèi)表面基部黃褐色,偶見稀疏的粗毛。體輕,質(zhì)脆。氣微清香,味酸。
【性味】酸;涼
【歸經(jīng)】腎經(jīng)
【功效】斂肺止咳;降血壓;解酒。主肺虛咳嗽;高血壓;醉酒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9-15g;或開水泡。
【各家論述】《新華本草綱要》根、種子有利尿,強(qiáng)壯功能?!禣sman Abdel M : Yoanes. Mohammed E.G.J chem l975: 28 (1) 217. 1975 C. A. 82:》花含棉花色素,槲皮素,木槿苷(hibisatin),檸檬酸,蘋果酸及少量 sabdartrin 和生物堿。干果萼含檸檬酸,蘋果酸,木槿酸(hibiscus acid),酒石酸,維生素C,果膠(可作飲料)。
【摘錄出處】《中華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