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(dāng)前位置: 首頁 品種 谷芽功效與作用

谷芽功效與作用

《中華本草》

【名稱】谷芽

【出處】出自《本草綱目》。

【拼音名】Gǔ Yá

【英文名】Rice-grain Sprout, Millet Sprout

【別名】蘗米、谷蘗、稻蘗、稻芽。

【來源】藥材基源:為禾本科植物稻的穎果經(jīng)發(fā)芽而成。[br]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Oryza sativa L.[br]

【原形態(tài)】稻 一年生栽培植物。稈直立,叢生,高約1m左右。葉鞘無毛,下部者長于節(jié)間;葉舌膜質(zhì)而較硬,披針形,基部兩側(cè)下延與葉鞘邊緣相結(jié)合,長5-25mm,幼時具明顯的葉耳;葉片扁平,披針形至條狀披針形,長30-60cm,寬6-15cm。圓錐花序疏松,成熟時向下彎曲,分枝具角棱,常粗糙;小穗長圓形,兩側(cè)壓扁,長6-8mm,含3小花,下方兩小花退化僅存極小的外稃而位于1兩性小花之下;穎極退化,在小穗柄之頂端呈半月形的痕跡;退化外稃長3-4mm,兩性小花外稃,有5脈,常具細(xì)毛,有芒或無芒,內(nèi)稃3脈,亦被細(xì)毛;鱗被2,卵圓形,長1mm;雄蕊6;花藥長2mm;花柱2枚,筒短,柱頭帚刷狀,自小花兩側(cè)伸出。穎果平滑?;ā⒐?-10月。

【生境分布】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水稻的栽培區(qū)。[br]資源分布: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水稻的栽培區(qū)。

【性狀】藥材鑒別 性狀鑒別果實(shí)呈稍扁的長橢圓形,兩端略尖,長6-9mm,寬約3mm。外種堅(jiān)硬,表面黃色,具短細(xì)毛,有脈5條?;坑邪咨€形的漿片2枚,長約2mm,淡黃色,膜質(zhì),由一側(cè)的漿片內(nèi)伸出淡黃色彎曲的初生根。內(nèi)釋薄膜狀,光滑,黃白色,內(nèi)藏果實(shí),質(zhì)堅(jiān),斷面白色,有粉性。氣無,味微甜。[br]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:黃白色。①胚乳細(xì)胞含有淀粉粒,單粒呈不規(guī)則的多角形,邊緣尖銳,直徑2-10μm,偶見凹形臍點(diǎn),層紋不明顯,復(fù)粒由多數(shù)單粒組成,全角多呈卵圓形。②外稃上可見單細(xì)胞非腺毛,長150-250μm。[br]理化鑒別(l)取本品粉末2g,加水4ml置乳缽中研磨,靜置片刻,吸取上層清液,濾過。濾液點(diǎn)于濾紙上,噴灑前三酮試劑,在100℃左右的供箱中,放置l-2min,呈現(xiàn)紫色斑塊。(2)取上述的水提取液,點(diǎn)于濾紙上,噴灑苯胺一鄰苯二甲酸試劑,在105℃烘5min,呈現(xiàn)棕色斑點(diǎn)。

【化學(xué)成分】含蛋白質(zhì)、脂肪油、淀粉、淀粉酶、麥芽糖(maltose),腺嘌呤(adenine),膽堿(choline)以及天冬氨酸(aspartic acid),γ-氨基丁酸(γ-aminobutyric acid)等18種氨基酸。

【作用】本品所含的β-淀粉酶能將糖淀粉完全水解成麥芽糖,α淀粉酶則使之分解成短直鏈縮合葡萄糖,但本品所含的α-和β-淀粉酶量較少,其消化淀粉的功能不及麥芽。

【炮制】1.取揀凈的稻谷,用水浸泡1-2天,撈出置容器中,上蓋潮濕蒲包,每日淋水,保持濕潤,至初生根(俗稱芽)長約3-6mm時,取出曬干。[br]2.炒谷芽:置鍋內(nèi)用文火炒至深黃色并大部爆裂,取出放涼。焦谷芽:將谷芽置鍋內(nèi),用武火炒至焦黃色,微噴清水,取出風(fēng)干。

【性味】甘;平

【歸經(jīng)】歸脾;胃經(jīng)

【功效】消食化積;健脾開胃。主食品店積停滯;脹滿泄瀉;脾虛少食;腳氣浮腫
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10-15g,大劑量30g;或研末。

【注意】《四川中藥志》1960年版:“胃下垂者忌用?!?

【各家論述】1.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蘗米即稻蘗也。具生化之性,故為消食健脾、開胃和中之要藥,脾胃和則中自瘟,氣自下,熱自除也。[br]2.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:谷芽,啟脾進(jìn)食,寬中消谷,而能補(bǔ)中,不似麥芽之克削也。[br]3.《本草綱目》:快脾開胃,下氣和中,消食化積。[br]4.《食物本草會纂》:除煩消食。[br]5.《中藥材手冊》:治脾虛,心胃痛,脹滿,熱毒下痢,煩渴,消瘦。

【摘錄出處】《中華本草》

《中國藥典》

【名稱】谷芽

【拼音名】Gǔ Yá

【英文名】FRUCTUS SETARIAE GERMINATUS

【別名】粟芽

【來源】本品為禾本科植物粟Setaria italica (L. ) Beauv. 的成熟果實(shí)經(jīng)發(fā)芽干燥的炮制加工品。將粟谷用水浸泡后,保持適宜的溫、濕度,待須根長至約6mm時,曬干或低溫干燥。

【性狀】本品呈類圓球形,直徑約2mm,頂端鈍圓,基部略尖。外殼為革質(zhì)的釋片,淡黃色,具點(diǎn)狀皺紋,下端有初生的細(xì)須根,長約3~6mm,剝?nèi)シ?,?nèi)含淡黃色或黃白色穎果(小米)1粒。氣微,味微甘。\r\n\r\n本品形如谷芽,表面深黃色。有香氣,味微苦。\r\n本品形如谷芽,表面焦褐色。有焦香氣。

【鑒別】本品粉末類白色。淀粉粒單粒,類圓形,直徑約 30μm;臍點(diǎn)星狀深裂。粽片表皮細(xì)胞淡黃色,回行彎曲,壁較厚,微木化,孔溝明顯。下皮纖維成片長條形,壁稍厚,木化。\r\n

【炮制】谷芽除去雜質(zhì)。

【性味】甘,溫。歸脾、胃經(jīng)。

【歸經(jīng)】歸脾、胃經(jīng)。

【功效】消食和中,健脾開胃。用于食積不消,腹脹口臭,脾胃虛弱,不饑食少。炒谷芽偏于消食,用于不饑食少。焦谷芽善化積滯,用于積滯不消。

【用法用量】9~15g。

【儲藏】置通風(fēng)干燥處,防蛀。

【摘錄出處】《中國藥典》

《*辭典》

【名稱】谷芽

【出處】《綱目》

【拼音名】Gǔ Yá

【別名】蘗米(《別錄》),谷蘗(《澹寮方》),稻蘗(《綱目》),稻芽(《中藥材手冊》)。

【來源】為禾本科植物[b]稻的成熟果實(shí),經(jīng)加工而發(fā)芽者[/b]。

【生境分布】全國產(chǎn)稻區(qū)均有生產(chǎn),而以南方早稻谷加工的谷芽為好。

【制法】取揀凈的稻谷,用水浸泡1~2天,撈出置容器中,上蓋潮濕蒲包,每日淋水,保持濕潤,至初生根(俗稱芽)長約3~6毫米時,取出曬干。

【性狀】干燥的谷芽,呈長橢圓形而扁,兩端略尖,長7~9毫米,寬3~4毫米,外稃包圍果實(shí),表面黃色,堅(jiān)硬,具短細(xì)毛,有脈5條?;坑邪咨€形的漿片2枚,長約2毫米,其中由一個漿片的內(nèi)側(cè)伸出1~3條淡黃色彎曲的須根(初生根)。剝?nèi)ネ怙瑑?nèi)含白米1粒,質(zhì)堅(jiān),斷面白色,有粉性。氣無,味微甘。以粒飽滿、均勻、色黃、無雜質(zhì)者為佳。

【化學(xué)成分】含淀粉、蛋白質(zhì)、脂肪、淀粉酶及維生素等。

【炮制】炒谷芽:置鍋內(nèi)用文火炒至深黃色并大部爆裂,取出放涼。焦谷芽:將谷芽置鍋內(nèi),用武火炒至焦黃色,微噴清水,取出風(fēng)干。

【性味】甘,溫。 ①《綱目》:"甘,溫,無毒。" ②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"味苦,無毒。"

【歸經(jīng)】入脾、胃經(jīng)。 ①《本草匯言》:"通入脾、胃二經(jīng)。" ②《本草經(jīng)解》:"入足厥陰肝經(jīng),手少陰心經(jīng)。" ③《本草再新》:"入脾、肺二經(jīng)。"

【功效】健脾開胃,和中消食。治宿食不化,脹滿,泄瀉,不思飲食。 ①《綱目》:"快脾開胃,下氣和中,消食化積。" ②《食物本草會纂》:"除煩消食。" ③《中藥材手冊》:"治脾虛,心胃痛,脹滿,熱毒下痢,煩渴,消瘦。"
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3~5錢。

【附方】①啟脾進(jìn)食:谷蘗四兩,為末,入姜汁、鹽少許,和作餅,焙干;入炙甘草、砂仁、白術(shù)(麩炒)各一兩。為末,白湯點(diǎn)服之,或丸服。(《澹寮方》谷神丸) ②脾胃虛弱泄瀉:茯苓、芡實(shí)、建曲、查肉、扁豆、澤瀉、谷芽、甘草。(《麻疹集成》健脾止瀉湯) ③消食,健脾,開胃,和中,生津液,益元?dú)?。治病后脾土不健者:谷芽蒸露,用以代茶。(《中國醫(yī)學(xué)大辭典》谷芽露)

【備注】華北地區(qū)習(xí)慣以禾本科植物粟的穎果,發(fā)芽后作谷芽用。參見"粟芽"條。

【摘錄出處】《*辭典》